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作者:院办   时间:2020-03-10   点击数:

本网讯(通讯员王权 于浚湜)3月9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人民网“云开讲”。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等四位思政课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与广大学子们共同研讨“疫情大考”告诉了我们什么、战“疫”青年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等话题,为全体大学生带来一场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课程中充实的内容、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讲述,凸显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力量,这是人民的力量,这是中国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兴国收看网络直播

按照教育部有关精神和吉林省教育厅工作要求,学校提前部署、精心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收看网络直播,引发强烈反响。

第四党支部书记、基础教研室教师高博:学校党委对“思政大课”高度重视、科学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迅速行动,全面落实在线学习活动。艾四林等四位教授分别从“概论”“原理”“纲要”和“基础”四门课程的不同角度,针对此次疫情防控,深入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授课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受益匪浅、颇有感悟。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面前,我们更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当下,人类在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站在了人类文明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做出何种选择,将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纲要教研室主任李林琳:四位教授不仅为全国大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大课”,也为我们思政课教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观摩课。感触最深的是,王炳林教授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这与我们教研室在开学之前集体备课中,就如何精心做好“开学第一课”内容设计、如何回应大学生关切、如何从大历史观来解读这次疫情和防控过程中的启示不谋而合。如何将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如果将疫情灾难变成鲜活的教材,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对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大考”。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我们会以“全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为榜样,深入挖掘疫情防控蕴含的典型事、身边人等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每一节思政课中。

概论教研室主任孟婷:通过四位专家的讲解,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防控是思政大课堂,防疫也是思政教科书”。“概论”课程的丰富理论要紧密结合当前国情,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疫情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工作。一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抗击疫情中深化理论认识。例如,医护工作者的担当以及全民戮力同心共同抗疫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二是要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疫情看中国力量。透过全国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坚实的物质保障等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力量、认识中国的制度优势,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承担青年责任。疫情防控中青年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青年形象,这些都是激励青年成长成才的生动素材。

原理教研室教师姚红:四位专家的网络思政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是一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思政课。艾四林教授的《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理论认识》课程,从“如何理解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在武汉封城的做法是侵犯武汉民众人权”和“以巨大的经济为代价来阻断病毒传播是否值得”两个问题切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听完四位专家的精彩讲授,使我在精神洗涤的同时,更加认识到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厚理论积淀,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策教研室教师李阳:听了这堂引人入胜的“思政大课”,犹如享受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被四位教授深情的讲解深深地吸引。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利契机。面对疫情发生以来的各种消息和声音时,作为“形策”课教师,要把疫情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既教会大学生读有字之书,更要教大学生读懂中国战“疫”这本无字之书,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疫情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例如艾四林教授就社会上的两大质疑:“武汉封城是否侵犯人权?以巨大的经济为代价来阻断病毒的传播是否值得?”深刻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决策部署,分析和解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维护人权。

思政课教师马英:这堂“思政大课”,真是太及时、太重要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认为讲好思政课要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这是讲课立意的关键;要深入社会和学生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的思维热点,有的放矢;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以鲜活热点的事例,打动和激励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相同的共鸣点,引起互动。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岳子琪:这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上得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解渴。正如艾四林和王炳林教授所说,人和自然是个有机整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构建战“疫”共同体十分必要。我们要从历史经验中树立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忧患意识。秦宣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次防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及优势。冯秀军教授聚焦“90后”“00后”青年群体,娓娓道来鲜活的抗疫事例,鼓励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把自己成就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历史传承的青年接棒人,我们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无畏、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起挑战。中华民族具有从磨难中奋起、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经验与品格智慧,也具有在磨难中成长,蝶变为愈加坚定稳健的意念与决心。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勇敢逆袭的身影用大爱展现了责任与担当,这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灵魂与希望;疫情也是最好的试金石,锤炼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华儿女的大仁大智,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携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迎来的必将是一个经历过艰苦奋斗但却前途光明的新时代。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陈美含:四位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深情讲授了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政课。艾四林教授从理论层面对这场战疫与斗争进行了深刻分析,鼓励我们新时代青年把握契机,秉承命运共同体理念;秦宣教授聚焦“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使我们对这场疫情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冯秀军教授以青年责任和担当为主题,深情地讲述了战疫中年轻逆行者们的感人故事,令人不禁动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炳林教授,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视角对抗击疫情与灾难进行的对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从近代以来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人类和瘟疫的斗争也从没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开辟出了新道路。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大自然定会给我们无穷的馈赠,要善于树立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总结经验。对于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我们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用大写的青春浇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慧娇:通过观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进一步加强了自身与祖国和人民同心战“疫”大考的信念与决心。这堂“思政大课”是“中国智慧”化“危”为“机”的系统梳理,是“中国经验”树立实践的标准体现;坚持人民立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制度”更是把人民深深写在了旗帜上。四位教授分别运用现实、对比历史、叙述聚焦、入心入情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特殊”金课,不仅引导我们要辩证看待疫情、正确对待形式,更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习者,我们会不断巩固、深化理论认识,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视角之间的桥梁,切实践行“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情怀和使命,做解锁民族生生不息密码的助力者、保护人。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昊:四位思政专家为我们上了一堂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水平思政课。艾四林教授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讲起,讲述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加强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秦宣教授聚焦“疫情大考”,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讲述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党中央统一部署,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王炳林教授则从中国防疫的历史出发,重点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带来的启示,强调了依赖人民群众这一重要前提。冯秀军教授立足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指出中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不少青年人的身影,曾经被社会不看好的他们,从出征那天一夜长大;在挥汗如雨中,他们脱胎换骨;在逆境挑战中,他们顶天立地。在防疫期间,他们放下恐惧,背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破茧成蝶,最终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这一幕似曾相识,南湖红船改变了中国方向和命运的青年是这样的,奔赴延安追求光明的青年是这样的,当代的中国青年也是这样的。他们从父辈的手中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而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习者的我们也要迎头赶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不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用努力奋斗的青春,把自己成就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祖国。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晴:一堂让千万大学生同时在线的“现象级”网课在“云端”拉开大幕,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冯秀军教授的“青春之谈”。曾几何时,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又有人说我们没吃过苦,没受过累,不会有那么多的责任和担当但是这次参与疫情一线的1/3人都是00后、90后,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上了随时可能牺牲的病毒战场,这是怎样的坚定和勇敢。生而为人,死亦可怕,坚定如松,青春永存。从五四的青年、抗日救亡的青年、长征的青年,到现在抗疫的青年,其实我们从来都是一群人,我们的信仰都一样,因为中华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是融入血液植入骨髓里的。我们牢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时代嘱托,我们何尝不明白“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把“小家”和“大家”紧紧连在一起。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明确使命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满怀爱国心、坚定强国志,努力用实际行动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链接: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齐聚“云端”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版权所有:长春工业大学 吉ICP备05002091号-1

手机版